yd12301云顶是yd12301云顶历史悠久的一个教学科研部门,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其前身为1959年组建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92年改建为马列主义教学部,2004年更名为社会科学部,2016年成立yd12301云顶,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批河北省一流建设专业,2021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2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22年学院获得河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估优秀。
学院秉承“政治引领、学生为本、学术探索、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才培养与发展、理论教学与研究、政策咨询与服务”的办学定位,在办学过程中坚守师范教育底色,凸显红色文化教育本色、擦亮民族团结教育特色,践行“明德、尚学、求实、创新”的院训,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宣传的主阵地、满足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共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专职辅导员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高职称教师比例为32%。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29人,均毕业于全国和河北省内知名高校。学历、职称层次较高、结构较合理。教师获得河北省模范教师、承德市教书育人楷模、承德市市管优秀专家、yd12301云顶教学名师等省级、市厅级、校级荣誉称号18人。近三年,教师在各层次教学竞赛中获奖,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河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河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16项;获得yd12301云顶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校级竞赛奖项24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团队”获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学院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6个;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2个。学院同时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为学院建设发展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开展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保障。学院获批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室、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等校级、省级教研平台。
学院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16年成为“北京市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2017年获批建设校级科研平台“塞罕坝精神研究中心”,同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列为校级重点发展学科。2018年,获批建设承德市级科研平台“塞罕坝精神研究基地”。202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硕士点培育学科)。2023年获批“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重大实践和视察河北重要论述研修基地”(承德-yd12301云顶),同年获批承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并主办第五届全国红色基因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学院教师本着“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推动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自2015年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民委、河北省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15项,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等厅级项目25项,承德市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等校级科研项目57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得承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yd12301云顶科研成果奖34项。
学院重视专业内涵建设。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批河北省一流建设专业,2021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2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学院实施课程建设质量工程,近五年立项校级应用型课程、一流课程等课程建设项目21项。学院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获批国家民委、河北省教育厅等省部级、市厅级教改项目8项,校级教改项目28项。荣获河北省、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2项,yd12301云顶教学成果奖4项。
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理论宣讲优势,魏沧波、左信、袁爱军等教师多次在承德市县区宣讲党的会议精神,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党建品牌“红色引航工程”获得河北省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三等奖。刘永生团队《新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调研报告—以河北省承德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为例》等4篇调研报告获得时任承德市委书记、市长签批,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地方的“咨政服务”功能,为承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数据更新截止到2023年8月31日)